世界观焦点:我是燕赵文化传承人④丨用泥土“塑”说运河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崔上

“这个头有难度,要注意兔子的特点,先捏眼睛,然后是鼻子、嘴巴、耳朵。”走进沧州市东光县观州陶泥坊内,观州泥塑的传承人陈淑珍正在教授几个孩子制作泥塑作品,丈夫王龙岗则是在一旁制作未完成的泥塑作品。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不仅养育了沿线千千万万的百姓,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观州泥塑就是众多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杰出代表。


(资料图)

陈淑珍、王龙岗夫妇是观州泥塑的第三代传人,夫妻俩从事观州泥塑创作已经30多年了,陈淑珍告诉我们,泥塑技艺是从她祖父辈传下来的,因为自己也喜欢这门技艺,十五六岁开始就跟着他们学习。丈夫也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才走到了一起,夫妻二人经过多年的创作积淀,成立了“观州泥魂”工作室,到现在,已经“捏”出了上万件作品。

王龙岗、陈淑珍夫妇展示泥塑作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摄

简单聊了几句,记者就跟着陈淑珍来到二楼的泥塑作品展厅,一上楼,便立刻被一个个泥塑作品吸引了。天真稚气的乡村娃娃上树打枣,吹吹打打的队伍们准备去迎亲,脸上写满沧桑的农村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前,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其中,有十几个“昂着头”“眯着眼”“张口大笑”的泥塑娃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泥塑作品—运河福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摄

“这组作品叫运河福娃,因为我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对运河充满感情,就创作了运河人家系列,想通过这些作品保留住儿时的记忆。”陈淑珍说,他们夫妻俩是土生土长的东光人,从小喝着运河水长大,就连创作娃娃的胶泥都是从运河河道里取出来的,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是“土”艺术,大多饱含着乡村记忆和运河风情。

这几年,随着东光县不断加大对大运河沿线传统非遗项目的扶持保护力度,鼓励非遗传承人发展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展现新时代运河文化的新风貌,陈淑珍心里的“运河情结”就更重了,为了让自己的“运河”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爱,她经常要去运河边上选土、回忆和构思,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她都反复琢磨,有的时候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早期的时候,甚至因为出作品慢,他们的收入也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

“制作不易,只要大家喜欢,我感觉费再多的心思也是值得的。”陈淑珍告诉我们,他们夫妻二人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这两年,通过大运河的品牌影响力,他们创作的《运河人家》《运河娃》《运河颂》等一系列与运河相关的作品也被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泥塑爱好者喜爱和收藏。

陈淑珍在工作室教导孩子们做泥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一条大运河,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注重“传承”,才能让运河故事代代传下去。

这几年,为了让大运河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东光县也以“保护非遗,享受传统文化”为主旨,不断开展观州泥塑、雕花泥塑陶球等非遗项目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同时,加快建设非遗传习基地,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以实际行动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对此,陈淑珍夫妇也“乐在其中”从不“掉队”,夫妻俩除了认真教导主动上门学习的孩子,还经常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组织课程,召集周边的孩子们过来学习。定期地,他们还会去到学校为孩子们上“非遗课”,甚至去特教中心为人们免费培训,到现在,已经教授了几千名学生了。

“运河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采访到最后,陈淑珍说:“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运河的变化,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泥塑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新的‘泥塑时代’为大运河的泥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推荐DIY文章
天玑1100相当于麒麟多少|当前短讯
钉钉语音电话开启铃声提醒的方法|每日速看
今日热搜:Blender渲染图片的方法
honeyview开启捕捉窗口的方法_今日热议
天天通讯!gomplayer开启接受字幕推荐的方法
环球通讯!10 月 17 日上线,《心灵杀手 2》游戏新预告片放出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