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海州区聚焦群众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以“人工智能+”产业为突破口,在基层治理、教育、文旅等领域持续发力,用数字技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跨界业态蓬勃生长,千年古城在数字时代焕发全新活力。
(资料图)
“AI+”基层治理,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在海州区新海街道,老旧小区密集,老年人口占比超30%,曾面临群众诉求多、物业纠纷频发、管理效率低等“老大难”问题。如今,随着“云望新海”综合指挥平台的落地,这里的治理图景正被数字技术重塑。AI监控实时捕捉安全隐患,信访矛盾化解率达100%,占道经营实时清理,退役军人的住房难题通过平台联动快速破解。
“以前处理违建,社区跑断腿协调,部门间推诿扯皮是常事。”网格员指着宝祥财富广场的违建处置现场照片说。如今,这样的难题有了新解法:群众举报后,社区通过平台上报北片区综合执法站,站长可一键调度多部门联合执法,3天内就拆除了违建。
这种“社区呼叫、站点统筹、机构响应”的模式,源于街道将辖区划分为34个综合网格、7个专属网格,建立三个片区执法站,并安排部门每周入驻,整合了公安、城管等12个部门的资源,实现“一张网”统筹治理,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民心的纽带,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动能。
“AI+”教育,科研成果点亮精准教学
近日,解放路小学四年级(2)班语文课堂上,教师借AI智能作文教学系统拆解写作维度,同步嵌入海州本地秋景素材,让审题指导更具象化。学生提交草稿后,系统5分钟便完成批阅,并生成含有薄弱点标注的“学情画像”。
“最大的感受是‘精准’与‘高效’!”有着15年教龄的陈老师深有体会,“过去批改50人班级的作文,至少要花3个小时,现在系统20分钟就能完成,自动汇总班级高频问题,我备课、讲评更有针对性。”据了解,该系统是国家社科、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成果,具备扎实的科研支撑与实践验证基础。数据是教学成效最直观的证明,据统计,该系统使作文教学衔接时间缩短30%。在全国500个前期试点班级中,学生作文成绩平均提升10-15分,充分验证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有效性。如今,这一“国家级”成果正式落地海州,板浦高中、新浦中学等8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让AI技术从“科研论文”走进“日常课堂”。
“推动国家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海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跟踪总结试点学校教学经验,逐步在全区推进该系统应用,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教师高效教学、学生精准成长,为海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教研”双重动力。
“AI+”文旅,让海州千年文脉“活”起来
海州区坐拥四千年文明积淀,却曾面临文化遗产传播局限、游览体验单一等问题。如今,AI技术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从数字叙事到沉浸体验,让古老文脉焕发新生,两大项目更入选省级文旅科技融合创新榜单,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域。
在双龙井文博园,AI助力的《镜花绮梦》实景剧以《镜花缘》为蓝本,用巨幕投影、全息纱幕再现“瑶池仙境”等场景,搭配《镜花密盒》互动答题等环节,打造“白+黑”全时体验,更吸引综艺嘉宾打卡,成为夜间经济新标杆。桃花涧的“天书奇境”则通过AI交互与三维建模,数字重建东夷文化遗址,游客可在数百平方米空间内自由行走,沉浸式参与耕作、祭祀等活动,触摸8300年前的文明密码。
此前,由海州文旅集团打造的AI短视频《海州纪》正式发布。影片以虚实结合的数字AI技术,重现这座“淮海东来第一城”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史诗,揭开海州深藏的历史基因与文化脉络,破解文明传播难题。AI让海州的文旅实现“保护与体验”双重突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纽带。
在海州,“AI+”不仅是技术符号,更是破解民生难题、激活发展动能的钥匙。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的不断深化,海州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让城市更智慧、民生更温暖、发展更强劲,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州经验”。
通讯员 李丹 史文婷 王丹丹 李孟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石伟